登录| 注册 退出

您好,欢迎访问牛喀学城官网
网站地图 |   收藏本站   |    联系我们

15000217091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行业新闻

借鉴德国模式,实现“弯道超车”

发布日期:2021-03-29 17:02:20 浏览次数:

德国双元制模式,历经百年实践和检验,是全世界公认的职教典范。而中国职教尽管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“洋务运动”时期,与后起的普通高教相比,却一直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,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强劲竞争力的职教体系,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。

    中国的“普高职低”长期呈现固化状态,原因纷繁复杂,莫衷一是。最根本的还是整个社会轻视职教的观念。不可否认,20多年来,中国职教在探索自身发展路径和借鉴国外职教办学经验的过程中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但是,在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普教面前,却显得极其孱弱。尤其是在招生方面,根本无法与普教分庭抗礼。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,均成为低分生、落榜生的集聚地。生源匮乏,成为困扰职教发展的瓶颈。
    为何既有上至中央、下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,又有自身的全力付出,职教却得不到社会和考生的基本认可?为何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职教之路崎岖坎坷?借鉴他国成功办学经验一直是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势,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,中国职教也在广泛开展与各国的合作,借鉴的外国模式林林总总,有德国、瑞士、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、新加坡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国模式,不一而足。看似各显神通,其实存在“逢庙便烧香”的迹象,且有照搬照套、囫囵吞枣之嫌,一些职校并未考虑自身的具体办学实情,便在不知不觉中坠入“邯郸学步”“东施效颦”的误区。
    要想扭转这一不利局面,笔者认为,中国职教需要全面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,并结合自身的国情、校情和产业结构特点,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教之路。该模式不但有效消除了普教、职教“老死不相往来”的隔膜,构建了职普互通立交桥,打破了限制职教向上发展的“天花板”,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职教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。从德国近年的权威统计看,职教型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,无论是就业率、薪酬还是社会声望,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。
    双元制模式的优势恰恰是中国职教的致命短板。当下,中国职教欣逢其时,处于历史最佳机遇期,需要顺势而上。选择双元制模式不但能够对拉长中国职教“短板”大有裨益,提升“盛水量”和职教形象,而且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度契合。反之,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或漫无目的地四处“叩头”,不仅难以改变中国职教“散、乱、差、低”的固有格局,而且将进一步消解中国职教微弱的磁场效应。
    借鉴双元制模式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、安徽合肥学院以及深圳市政府正在与德国职教深入合作。其中,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合肥学院全面引进和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,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,在办学理念、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声望日隆,不仅成为中德合作办学的范本,而且成为中国职教领域的翘楚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,深圳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、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,近期与德国纽伦堡市、巴伐利亚州等地的职教合作,将为深圳职教迈向更高平台打下坚实基础。当然,中国职教要想全面换挡升级,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学校和地区,而是需要大面积、全过程、高规格引进并运用,以德国双元制模式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改良中国职教贫瘠的土壤,优化中国职教的整体结构。
    1810年,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·冯·洪堡创立洪堡大学,成为“现代大学之母”,开启了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新大学模式。洪堡大学不但成为美国近代大学的蓝本,而且成为欧洲的法国、英国,亚洲的日本、中国等许多国家的大学榜样。只要认真借鉴洪堡大学的办学经验,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令人遗憾的是,中国仅仅吸收了洪堡大学经验,对于同样出色的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,却视而不见、刻意排斥。这一惨痛教训对中国职教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。
    在中国高铁蹒跚学步的初始时期,很少有人能够预见这个“新生儿”能够在“而立之年”跃居世界第一,并在全球范围内制定高铁的“中国标准”。中国高铁“不走寻常路”,在引进和消化德、日等国的先进技术基础上,不断探索和创新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话语权的高铁技术,不但运营里程一骑绝尘,而且在国际高铁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独占鳌头。
    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”,如同当代中国的高铁善于借力乘势一样,选择符合中国职教体系的德国双元制模式,便是找到了一条走出迷宫的“阿里阿德涅之线”。通过不懈努力,中国职教一定能够与普教平起平坐,甚至在若干领域取得领先,成为“大国工匠”的核心孵化基地,更是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智造”和“中国创造”的重要引擎。
    (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与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)